腰围,这个看似平凡的尺寸,却与我们健康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腰围过粗,寿命减少”的说法。腰围与我们的健康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将从腰围的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腰围来评估和改善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腰围的测量方法
腰围的测量方法非常简单,只需用一根软尺围绕腰部最细的地方(通常是腰部最凹的地方)一周,即可得出腰围尺寸。需要注意的是,测量时软尺应紧贴皮肤,但不要勒得太紧。
二、腰围的影响因素
腰围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1.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肥胖者,自身腰围也容易增大。
2. 饮食习惯: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饮食会导致腰围增大。
3.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缺乏锻炼会导致腰围增大。
4. 睡眠质量:睡眠质量差、睡眠不足会导致腰围增大。
5. 荷尔蒙变化:女性在孕期、更年期、月经期间腰围会增大。
三、腰围与健康的关系
1. 腰围与糖尿病:研究表明,腰围过大的人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腰围越大,患糖尿病的风险越高。
2. 腰围与高血压:腰围过大的人群更容易患有高血压。腰围每增加1厘米,患高血压的风险就增加3.3%。
3. 腰围与心血管疾病:腰围过粗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腰围每增加1厘米,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7%。
4. 腰围与癌症:研究表明,腰围过大的人群患某些癌症(如肝癌、胰腺癌、肾癌等)的风险较高。
5. 腰围与寿命:腰围过粗的人群寿命相对较短。腰围每增加1厘米,寿命减少1年。
四、如何通过腰围来评估和改善健康状况
1. 定期测量腰围:建议成年人每半年测量一次腰围,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2. 合理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粗粮的摄入。
3. 积极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4. 保持良好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腰围,这个看似简单的尺寸,实则关乎我们的健康和寿命。通过关注腰围,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改善慢性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从关注腰围开始,迈向健康的人生。
了解不同腰围尺寸的换算对于服装选购和健康管理非常实用。以下是腰围尺寸之间的转换公式和常见腰围对应的厘米数值:
1英寸等同于2.54厘米,因此,如果你的腰围是26英寸,换算成厘米就是26乘以2.54,等于66厘米。例如:
英寸到厘米的转换公式:1英寸 = 2.54厘米,所以38英寸的腰围 = 38 * 2.54 = 96.5厘米。
在中国传统尺寸中,1市尺等于33厘米。以下是市尺和厘米的对照表:
38市尺 = 96.5厘米
37市尺 = 94.0厘米
36市尺 = 91.4厘米
35市尺 = 88.9厘米
34市尺 = 86.4厘米
33市尺 = 83.8厘米
32市尺 = 81.3厘米
31市尺 = 78.7厘米
30市尺 = 76.2厘米
29市尺 = 73.7厘米
28市尺 = 71.1厘米
27市尺 = 68.6厘米
26市尺 = 66.0厘米
通过这些换算,无论你在何处购买衣物,都能确保选择到适合你腰围尺寸的衣物,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健康监测。
2尺7的腰应该穿185/86A的裤子。
2尺7的腰围也就是34码,通常1市尺等于33厘米,而2尺7也就是90厘米,根据市场规定的尺寸对照码可以得出90厘米应该穿着34码的裤子。
90厘米的腰围一般应该穿XXL码,也就是185/86A或者34码。如果选的是高腰裤可以穿33、34码;如果是标准裤型应该穿34码;如果是低腰裤要穿34、35码,因为腰围一般指从肚脐穿绕身体一周的周长,但裤子的款式分为高腰、中腰、低腰,其中中腰就是标准的,而高腰会比标准腰围小一点,而低腰又会大一点,所以尺码大小就会跟随裤型而变化。
腰围概念、定义:
腰围:经脐部中心的水平围长,或肋最低点与髂嵴上缘两水平线间中点线的围长,用软尺测量,在呼气之末、吸气未开始时测量。
注:前者大于后者,后者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腰围,又称腰节围,是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严格定义的腰围 ,近似于最小腰围 。男性腰部最细处略高于肚脐,女性则高出更多 。
腰节围:经左、右腰节点的腰部水平围长,用软尺测量。
注:腰节点:在腋中线上,髂嵴上缘与肋骨下缘之间的中点。在水平面上,两侧腰节点围成的线称为腰节线。
最小腰围:在肋弓和髂嵴之间腰部最细处的水平围长。在呼气之末、吸气未开始时测量,用软尺测量 。
人体围度与健康:
(一)来自伊朗德黑兰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腰围、臀围、大腿围、腰臀比等中央肥胖指数与死亡风险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中心性肥胖(腹部周围储存较多脂肪)与任何原因引起的早期死亡风险相关性均较高,而整体脂肪与其无关;相反,臀部和大腿脂肪偏多会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腰围每增加10厘米,全因死亡风险便会增加11%;而腰臀比每增加0.1个单位,死亡风险会增加20%。这两种关联性在女性中表现得更强。
大腿围增加5厘米会使总死亡率风险降低18%,而臀围增加10cm可降低10%风险。该关联在女性中较为显著,而在男性中无明显相关性 。
(二)在《欧洲心脏杂志》的相关研究中也证实了类似的结论,该研究选择了2683名50-79岁的BMI指数在正常范围内(18.5-25之间)的女性作为实验对象,经过了18年的追踪,结果发现,梨型身材、沙漏型身材的女性比苹果型身材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低91% 。
(三)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蒂宾根大学医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的Norbert Stefan教授在《柳叶刀-糖尿病及内分泌学》发表了一篇综述,详细阐述了不同脂肪分布表型与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的关系、影响脂肪分布的因素、改善体脂分布的方法等。研究指出,体重正常但臀部和大腿脂肪较多的梨型身材女性,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的风险较低。因堆积在臀部和大腿的脂肪,属于皮下脂肪,有保护作用。而苹果型身材的脂肪则堆积在腹部,是内脏脂肪,容易向血液释放脂肪酸,会引起高胆固醇、胰岛素抵抗等病 。
(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苏青教授和杨震教授课题组基于上海市9520人进行了细致的流行病学分析:粗腰细腿的苹果型身材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高,而细腰粗腿的梨型身材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低;大腿围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水平均呈负相关,即大腿越粗,上述血压、血脂、血糖指标越低。
总结:
人体腰围大小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正常腰围男性大于女性,一般男性的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就属于腹型肥胖,目前腰围是判断腹部脂肪积聚最重要的指标。为了自身的身体健康,大家一定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将自身的腰围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尺寸换算厘米对照表如下:
50厘米:1尺5。
52厘米:1尺56。
54厘米:1尺6。
56厘米:1尺68。
58厘米:1尺75。
60厘米:1尺8。
62厘米:1尺85。
64厘米:1尺9。
66厘米:2尺。
68厘米:2尺05。
70厘米:2尺1。
72厘米:2尺16。
74厘米:2尺2。
76厘米:2尺3。
78厘米:2尺35。
80厘米:2尺4。
82厘米:2尺45。
84厘米:2尺5。
86厘米:2尺6。
88厘米:2尺65。
90厘米:2尺7。
92厘米:2尺75。
94厘米:2尺8。
96厘米:2尺85。
98厘米:2尺9。
100厘米:3尺。
102厘米:3尺05。
104厘米:3尺1。
106厘米:3尺2。
108厘米:3尺25。
110厘米:3尺3。
尺的介绍
“尺”,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chě,最早见于商朝金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尺”的基本含义为像尺的东西,如铁尺,仿尺。在日常使用中,“尺”也常做名词,表示尺子,量长度的器具,如平行尺、折尺。
上一篇
下一篇